用顯微鏡讀詩的奇特體驗——簡 ‧ 博文的《絲詩》展覽

文/麥慰宗

我俯身趨近顯微鏡,一邊看,一邊用手指輕輕撥動鏡片,一些大楷英文字母出現在眼下。字母奇妙地懸浮於黃色背景上,黃色的深淺分布不均,半透明,物料帶有生物標本的質感。字母每六個組成一行,一行行地排列整齊,如驗眼配鏡用的視力表。閱讀過程中,我安靜地潛行於字裡行間,把字母斷開,組合、分辨出詞語,停頓,分行,終於讀出詩句,連結了作者的心,過程如遊戲,拆解了迷宮般的字母矩陣。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週年」剛於十一月底圓滿閉幕,受邀參加的其中一位詩人簡 ‧ 博文(Jen Bervin)同時是視覺藝術家,她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的《絲詩》展覽是這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其中一個特別節目,現時尚在進行,直至明年一月中。展覽項目分成三個部分,計有一部短片,紀錄簡多年鑽研絲綢這種五千多年前起始於中國的物料的沿革,經絲綢之路傳播至世界各地的應用和研究,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簡怎樣用以結合詩歌創作。第二部分為顯微鏡讀詩,以及把詩印製成詩集。最後為簡的考察和創作的筆記局部。

拆解了迷宮般的字母矩陣

2010年,簡 ‧ 博文拜訪了美國塔夫斯大學的生物醫療工程實驗室,認識了研究把蠶絲應用於醫療上的戴維 ‧ 卡普蘭 (David Kaplan)和費奧倫佐‧ 奧蒙內托(Fiorenzo Omenetto)。他們的團隊發現蠶絲與人體組織具有生物相容性,人類的免疫系統不會排斥蠶絲,預料蠶絲可應用於醫療骨頭、內臟、甚至大腦。研究人員巳開發運用對蠶絲編程,促進人體癒合。他們把蠶絲液化,製成薄膜,再用蝕刻技術製成納米級蠶絲生物感測器,植入健康狀況嚴重的病人皮下,以讀取診斷數據。簡忽發奇想——如果她要在自己的皮下嵌入蠶絲生物感測器,會蝕刻什麼?

自此簡展開了長達六年的考察與創作旅程,足跡遍及歐洲、北美、中東和亞洲,拜訪了蘇州的絲綢研究院和紡織廠、素有絲綢之府美譽的桐鄉、巴黎的紡織工坊、著名的格魯吉亞國立絲綢博物館等,集合了三十多家國際紡織檔案館、納米技術與生物醫學實驗室、醫學圖書館和桑蠶養殖場等專家的協助,探討蠶絲物料、身體、療癒和詩歌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

蠶絲、身體、療癒和詩歌的聯繫

2016年,簡與塔夫斯大學的科學家合作製作她的納米級詩歌蝕刻藝術作品。科學家用模板將金黃色的詩歌文字蝕刻在矽晶片上,然後倒入液態蠶絲,待它乾透,放在顯微鏡下供人觀賞。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我們常說紙薄,原來紙的厚度也有75,000納米,反而一股人類DNA的直徑只有2.5納米。為什麼把蠶絲液化?原來化學原料經過液化、氣化或電子蝕刻,就可形成一個納米構造。

在顯微鏡下看到的詩歌鍊,書寫方式為「牛耕式」,即由左至右書寫,轉至第二行由右至左書寫,轉至第三行由左寫起⋯⋯如牛犂田的軌跡,也是桑蠶吐絲的紋路,足見簡的心思。外觀不過一枚米白楕圓的蠶繭,內裡就是蠶用這種吐絲方式層層疊起和包覆組成。不要小看這麼小小一枚,每枚蠶繭可以繅出100至300米長的絲。至於六個字母一行的詩句,靈感來自蠶絲的基因是由六個字母組成的結構。

詩句排列如桑蠶吐絲的紋路

《絲詩》是一首情詩,從蠶的觀點寫起,吐露蠶的短暫一生,經歷翻天覆地的蛻變。一般蠶蛾誕下300至500顆蠶卵,卵孵出黑漆如蟻的蠶寶寶,兩三小時後寶寶懂得吃桑葉,經歷第一次蛻皮,稱為第一齡,然後歷二十天不斷吃不斷睡,不斷極速變重增長,直至第五齡後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然後蠶在繭中成蛹,蛹變蛾破繭而出,找尋配偶,交尾後雄的馬上死去,雌蛾產卵後也慢慢死去。整個蠶生不過45日。愛愛,生育,出生,死亡,出生,不斷輪迴交替。簡 ‧ 博文這詩以生死交集與絲織成綢,字組成詩相互借喻。

絲詩 (節選)

一時
命名錯誤

我給喚作
螞蟻

棕色絨毛纖纖
燦燦生輝

扭來扭去的小東西
八分

之一
吋長

亮晶晶的黑
面向月亮

它會舔如果可以的話
我看起來不錯

有些東西
美味得很

碰到我的嘴
出於本能我張開

桑葉的
甘露淹沒了它

(中譯﹕陳嘉恩)

展覽還陳列了簡 ‧ 博文的筆記,其中有小紙片寫道﹕「蠶絲的最早功能/是祭祀」,另一張寫著「最早的絲質物料用以包裹/孩童的屍體」,「絲綢的本質是逆轉」⋯⋯每一句都引人遐想,神馳遠古。相傳世上第一個發明養蠶取絲的是黃帝的妻子嫘祖,她把野蠶馴化成家蠶。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糧,但桑葉的汁液對其他葉食動物來說是毒物,蠶吃了他者的毒物竟吐出絲,製成衣服具有冬暖夏涼的功能。直至今天,科學家對這種古老的物料仍不斷有所發現,例如透過改組蠶的DNA創造出一種比鋼更堅硬,卻又富有彈性的纖維,難怪簡 ‧ 博文寫道絲綢的本質是逆轉。

《絲詩》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0年1月12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
免費入場,敬請查詢及預約
電話﹕2241 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