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更好——香港樂壇新組合TRANSFIGURATE的第一次

文/麥慰宗

「Trans, trans……」三位受訪者唸唸有詞,苦惱不巳,只因訪問一開始我問TRANSFIGURATE是什麼意思?三位九〇後學院派音樂人——負責作曲和編曲的二胡演奏家朱芸編、同樣寫曲編曲了得,彈得一手好鋼琴的張貝芝,嗓子磁性的新晉流行歌手,彈結他的葉冬賢,新鮮滾熱辣組成音樂組合,希望玩一些不一樣的歌曲,帶有新古典、流行味、間中滲點中樂風。他們仨第一次齊集吃飯於六月,未細談具體合作方式,香港就發生了很多事,全世界一直在看。直至應邀參與「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週年」音樂會演出,他們才第一次三人行處女登台。為了出師有名,一位向來對他們愛護有嘉的樂壇前輩,趕急為組合起了這個名字。

「怎串法?」三人問,我讀了一次,大家嘀咕,互望,朱芸編開口﹕「Trans有跨越的感覺……」他試圖解讀,坐在中間的貝芝立即搞怪地傾斜上身,靠攏冬賢,讓出「講台」。芸編搜索枯腸,繼續說﹕「figurate有融和的意思,像我們玩的,很不同,有中有西,是文化融和。」這個少見的單詞,字典上解作「賦予新的、崇高的或靈性上的外觀」,「向外轉變,通常變得更好」。哦,關乎變形,三人會怎樣蛻變?讀者如愛咬文嚼字,請不吝賜教。

從名字看一隊樂壇組合

張貝芝和朱芸編為港台主持的音樂新秀節目巳於八月播完,於網上一口氣重溫全部八集,但見貝芝鏡頭前文靜,原來鏡頭外說話快速,表情多多,加強語氣時會瞪大眼,動手動腳,很活潑。芸編與上鏡所見一樣,腼腼腆腆。也是於六月,推出了第一首新歌的葉冬賢,以情歌王子之姿「出世」,在我跟前倒像個鄰家男孩,誠懇謙和。

世上委實不少愛才樂助的朋友。話說修讀中文和德文的冬賢自香港大學畢業後入職公務員,本來安安穩穩,2017年的某天有朋友提議他參加「十八區超新聲歌唱大賽」,還幫他報了名,結果他唱台灣藝人張宇的《趁早》拿了冠軍,命運從此改寫。伯樂出現了,後來擔任他的經理人,鼓勵他參加於法國舉行的「i-sing2018」歌唱比賽。冬賢以香港地區歌唱冠軍參加,經過四輪比賽,最後取得總成績第三名。人說成名要趁早,兩年間有此成績本來不錯,不過流行樂壇不比以前,冬賢明白新人有機會就要盡力做好。兩年來主演過《Beyond日記之海闊天空》和《喝采》音樂劇,這時愛才樂助的朋友又出現了。2019年,冬賢丟棄「金飯碗」,成為樂壇新人。有什麼目標?「啊,想得多就不會入行。」葉冬賢說完,瞇起會笑的眼睛。

葉冬賢﹕「想得多就不會入行」

張貝芝的人生目標是完全做到自己喜歡的。冬賢參加全港歌唱大賽的那一年,貝芝就在世界著名的伊克利音樂學院完成演奏碩士學位,並考獲栢克理音樂學院入學獎學金,主修電影配樂及流行音樂創作和製作。兩年間參與過很多流行和爵士音樂的互動演出,把舊曲改頭換面,令人耳目一新。作曲編曲之外,她教過需要具備十八般武藝的兒童音樂班,現時在香港教育大學教授爵士樂課程。集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於一身,條件優厚,不過貝芝嘟著嘴說目標未達。

「作為自由工作者,我不敢推掉工作,很多都不是我喜愛的,為了生活只好照做。不過我覺得人要忠於自己,就算不喜歡的工作都要從中找到樂趣,盡力把屬於自己的東西塞進去,哪怕只得0.01%。」我們見面才五六分鐘,貝芝就嗶哩叭啦吐露心聲。「作為創作人我覺自己這樣下去不行,未來一年希望寫多點自己喜歡的音樂,無論評價好壞,都要給予自己更多時間和空間。」她吐出的可是心迹,從覺察、自省、尋找出口,以至尋見。貝芝還說了很多。強烈地需要與人分享,是創作人的共通點。

張貝芝﹕「未來一年希望寫多點自己喜歡的音樂」

朱芸編眼中的分享就是一起玩,他希望更多人入行做音樂,玩音樂,所以教學他常減收學費,鼓勵有志之士。在網上搜尋器鍵入這位大男孩的名字,就能找到海量的文字和影音專訪。中樂世家、二胡神童、肆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英美音樂大賽冠軍、御前演出……單純用關鍵詞來羅列,未到三十歲的芸編,無論學業與事業,佳績數之不盡。2017,神奇地也成為朱芸編人生轉向的重要一年。由香港導演郭子健執導,彭于晏和余文樂擔綱的電影《悟空傳》,當年夏天甫一推出就狂收,在幾位電影配樂的人員名單中赫然出現了芸編的名字。有了這第一部,他又接了另外幾部,還為電影演奏二胡。

今年夏天內地公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叫好叫座,票房狂收人民幣四十九億元,成為全球非荷里活製作的最賣座動畫電影,所有配樂由芸編一手包辦。他愉快地分享《哪吒》導演看了他做的《悟空傳》,諮詢過相關的導演,然後給他看自己參與編寫的劇本和速寫本。「導演尊重我,叫我雲編兄,他大我十年,所以我喜愛這部戲,構思了很多東西。」作為新人,進入大陸影圈,挑戰不少吧?芸編說單是商談合約就用了兩個月,條款非常繁複。「例如電影若因配樂而虧負,配樂人要賠償天文數字。據說荷里活也是這樣,但他們有法律基礎,制度完善,但內地制度未完善又有人治因素。」看來交了不少「學費」呢?「一定要交學費。年少不吃虧,難道十年後才來吃虧嗎?有時明知吃虧都要撲去做,想試,想經歷。我覺得越想賺錢就越賺不到。上天對我不薄,作為藝術家我覺得當我不志在錢,而只志在做好一件事巳足夠,不需擔憂。」

朱芸編﹕「只志在做好一件事巳足夠」

逐一自報完家門,請他們介紹友演出《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週年》的內容,三人的互望又開始。「說實話我們還未開始。」喜歡貝芝坦白。大女孩望望兩位同伴,接著說這五個月來大家都超級忙碌。芸編說這天是他們自六月談事後第二次眾人同場,建議即時商議演出內容。真好,我這次堅持訪問意外地造就了他們難得相聚。三個大孩子年紀輕輕巳在音樂創演上身經百戰。他們都坦誠、聰明、反應快,相信十一月二十一日的音樂會將會令人眼前一亮。據說,他們的演出由一首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