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詩人被認為是超然物外——大情大性的日本詩人四元康祐

文/麥慰宗

日本詩人四元康祐(Yasuhiro Yotsumoto)自言愛說話,呵呵,正中下懷,筆者才問幾句他就答個不停。每個人都獨特,每個集體有它的特性,大和民族予人的典型印象,在四元康祐的談吐中看不出來,例如他爽快答應訪問,應承盡力幫忙,一次又一次表達對香港局勢的意見,不乏關懷和問候。我們來來回回筆談了六七次,次次他都嘩啦嘩啦的,難以想像詩人小時候一度失語。

四元康祐說﹕「其實,我出生於大阪,4歲移居廣島。大阪和廣島相距只是幾百公里,但是方言卻完全不同。兩地的文化也是如此:大阪人以喜愛搞笑和健談著稱,我是一個典型的大阪孩子,跟大人說話很機靈,不似其他孩子。搬到廣島後,我感到非常疏離,以至於我失語了一段時間,直至我學懂說廣島方言為止。」

起初我以為康祐生於廣島,於是問他生長於當地,後來旅居美國費城,再落戶德國慕尼克,在外地生活超過30年,對作詩的影響?怎料他一開始先來一番唇舌說明出生地是大阪,更牽出關於失語的難忘經歷。那時他剛會說話最多兩年,新家又沒有超出日本範圍,環境轉變帶來的文化衝擊可以對一個小孩如此巨大嗎?於是我去請教日本人朋友和日本通朋友,他們異口同聲說大阪小孩幼承庭訓,以成為伶牙俐齒的搞笑專家為榮。其中一位朋友補充說﹕如果有人稱讚某個孩子風趣,大阪人父母會開心過人家讚美孩子學業好。朋友說大阪人就是直率熱情,喜愛搭訕,第一次見面聊幾句就可以跟對方馬上熟絡,而且愛恨分明。哈哈,我深信不疑,雖然至今未得見康祐本尊。

小時承受巨大文化衝擊,詩人曾失語

日本人有個概念稱為「縣民性」,指各地居民的集體氣質、想法和行為傾向。大阪和廣島我都去過,兩地人在說我不懂的日語,我怎曉分辯差異。我只覺風景和物價不同,大阪燒和廣島燒的口感不一樣,還有大阪出了平井堅,廣島出了綾瀨遙,兩者都喜歡。這些全是我作為過客走馬看花的觀感。熟悉日本文化的朋友說,廣島的孩子從小就與老師探討關於原爆和戰爭的議題,被灌輸和平觀念,有著合群的日本傳統個性。那麼一位愛與人爭辯又聊個不停的小孩,本來廣受旁人肯定,忽然進入講求和諧的安靜群體,打擊之大可想而知。

「回望過去,那是我作為詩人最深刻的經歷之一:意識到語言不僅一種,而且還有很多,而我的母語只是其中一種。我可以在每一種語言之間切換,每次我的『自己』都會轉變成新的狀態。」康祐的啟悟我有同感,常常在說外語的時候發覺那個不是平時的自己,最明顯是聲調、表情和手勢的變化。

說到那段失語的歲月,康祐坦言﹕「我覺得從心理影響的角度來看,從大阪方言轉換到廣島方言的語言障礙,要比從日語到英語,再到德語的障礙大得多。」小時遷居不容自決,1986年,他自行決定,以外商身分移居美國。康祐說﹕「直到我離開日本,居住在費城之後,我才真正開始不斷創作自己的詩歌,那時我快27歲了。當然,從14歲左右我就已經在日本寫詩,但是那時我只觸及表層。」終日沉浸於英語世界,他反而努力使用母語,以詩歌跟自我對話,是因為懷鄉嗎?

「在美國呆了一年後的一個晚上,我用英文寫了幾首輕詩(light verse),然後翻譯成日文。那一刻,我內心發生了一些戲劇化的事情,我覺得我直接接觸到詩歌,不用經由日語或英語過濾。我發現語言之間夾雜著詩歌最鮮活原真的一面。」康祐的自省很動人,無意間的頓悟,我們當中大概有些人也經歷過,呀吓……那如神來的當下和立時豁然開朗,彷彿像咔一聲忽然吐出了堵在喉間經年的濃痰,美妙,不能強求呢。人生的轉捩點扳動後,他說﹕「現在我主要用日語寫作,但是我做了很多翻譯。即使我用日語寫詩,我也總是覺得自己正在翻譯某種外語。對我來說,詩歌本質上是翻譯的行為。從無法說的東西翻譯為可以說的東西。」

語言間夾雜著詩歌最鮮活原真的一面

大阪自古至今是商都,不知當中有沒有關連,四元康祐一直從商。詩人與商人的兩個身分可有交叉或矛盾?康祐說他是那種既需要生活,同時需要寫作的詩人。「實際上我的詩歌是源於日常生活(飲食、愛、兒女、笑和哭),以及我們超越可見世界的更深層次實相間的那些不可調節的鴻溝。我討厭詩人被認為是超然物外,孤絕地像享有特權談論美好事物和高尚思想。商與詩兩個世界的往返愉快嗎?康祐覺得很難兩全其美,他不時要從工作遁走至詩歌創作,每次出逃可以長達多年。他說﹕「不過那是非常值得的,感激家人一直包容。」關於家庭,四元康祐寫了一些詩,其中一首名為〈團圓〉﹕

〈團圓〉

父親不知道
兒子在森林盡頭
像北美原住民舉行儀式
莊嚴地吐著萬寶路煙圈

兒子不知道
妹妹在洗漱枱的鏡子前
像變成蜘蛛的公主
一直站了一個半小時

妹妹不知道
貓咪桑丘被車輾過
艷粉色的腸子散落一地時
在疼痛之餘還感受到了什麼

貓咪不知道
院子裡的白蠟樹
猛烈地抖落葉子時
向遠離屋頂的雲朵托付了什麼

只有雲朵
察覺到
母親身心的深處
正慢慢養育一頭白鰐

母親不知道
自己緊繃的臉
在丈夫眼裡是什麼樣
丈夫又從中讀懂了什麼預言

在曾祖父的情書、孟德爾與鹹鮭魚的名下
他們構成家庭
聚集在散落著骨頭和羽毛的客廳
以和睦和爭吵結界短暫的永生

復活的媽咪桑丘
磨著指甲邊注視這一切

(中文翻譯﹕田原、劉沐晹)

四元康祐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一首引人追讀下去,詩人速寫完家庭成員群像,筆鋒滑入客廳,那裡發生的種種,無論軟硬輕重大小喜悲,不過日常,當中可能有自傳成分,無論寫得多黑色,拼湊出來的現實總有你我的身影。最後兩句像電影來到末尾以為上字幕,冷不防硬接特寫一個局外者,斜睨人類種種集體行為。”The Family Room”(《團圓》)是詩人第一本在英語世界出版的詩集名稱,出版年分為2009年。詩集分為5個部分,包括孩子、爸爸、母親、妻子與丈夫、家人。好玩呀,以不同家庭成員的視點切入這個悠久的社會制度,每個角度都有獨到,盲點、有平常,又有怪異。詩集裡另一首〈我出門啦!〉魔幻荒誕,劇場感濃烈,詩人一時自白,一時用兒子的聲音回答,加入妻子舉動的描繪⋯⋯那個4歲小孩的機靈跑出來了。

〈我出門啦!〉

早上去幼兒園的兒子
晚上變成三十五歲回到家
我問,怎麼這麼晚呢
兒子懷念似地仰望牆上的鳥鳴鐘
用成年人的聲音回答,嗯

妻子問他最近在忙什麼
兒子露出眼熟的笑臉
結婚三年沒孩子,職業是宇宙建築技師
我也這樣總結過自己的人生?
哎呀,這孩子怎麼少白頭了

讓跟自己同齡的兒子斟酒有點難為情
我不由地說了聲「哦,謝謝!」
妻子不停打量著兒子和我的臉
當兒子說起三十年後地上的情況時
我們兩口子都吃了一驚

虧得人類還能在那麼殘酷的世界裡活下來
環境破壞、人口激增、核、民族主義再加上恐怖主義
問題的火種即使現在也遍地都是
而這個現在成為無可挽回的過去的未來正是兒子們的現在
雖然很複雜但最糟糕的劇本巳經毫無疑問地成為現實

那麼,爸爸媽媽從現在開始努力,還有救嗎?
呀,不知道啊,因為時間是不可逆的嘛
妻子像在表演狂言劇一樣抓著兒子的衣袖
流著淚勸他留下來一起生活
顯然這也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吧

未來完全是我們的不道德造成的慘狀
可兒子卻意外的寬宏大量
是因為我巳經從他的世界裡消失了嗎?
雖然還是想問個究竟
但答案是什麼巳經無所謂了

「我們沒事啊,運氣好說不定能抽中移居月球呢」
兒子撐腰超身
跟我握手,像外國人一樣親吻妻子的臉頰
然後背對著深夜的黑暗在玄關回過頭來
用五歲的聲音說,我出門啦

(中文翻譯﹕田原、劉沐晹)

詩說人類未來,由小孩迅速幻化成大人的模樣相告,猶如瑞典少女吉莉雅塔(Greta Thunberg)靦腆地站出來,為延緩全球暖化而號召罷課。可悲是他們雖巳聲嘶力竭,仍要「背對著深夜的黑暗在玄關回過頭來/用五歲的聲音說,我出門啦」

詩人的另一首詩〈黃油女人〉寫食如寫性,貫徹搞笑作風。讀後每天早晨,對著牛油和麵包心生遐想。

〈黃油女人〉

無限光滑的背脊
浮現雪花結晶的花紋
她轉過身

汗涔涔
放棄一樣愚鈍
凹凸的邊緣

與黄油女人做愛
必須速戰速決
在妻兒熟睡後的漆黑廚房
冰箱門還開著

看不見星星的悶熱夏夜

可以融化了
她嘟囔著可以融化了
自己剝掉銀紙
散發出淡淡的野獸氣味

他是烤焦的麵包片
他一動,她便成了褐色的渣
雖說如此,卻沒有一點
自己把自己刮掉的勇氣

匆匆愛愛後
她躺在梅乾旁邊
想到大雪紛發的原野

他從盤子邊緣探出耳朵
傾聽
滿月下彎彎的麥浪

(中文翻譯﹕田原、劉沐晹)

自1991年出版首部詩集《大笑的臭蟲》開始,四元康祐至今出版詩集逾10本,巳被譯成15種語言,多次獲獎。人們覺得他的題材常常圍繞家庭、婚姻、童年和中年危機,為什麼?他怎樣看關係?康祐解釋這些主題只代表他寫作的一部分。大家覺得多完全是翻譯問題。他指出﹕「翻譯具有明確主題和敘述性的詩歌,遠比翻譯語言實驗的詩歌容易。」又說﹕「年青時,我一直在追求日本詩歌傳統上沒有涉及的主題,例如商業,金融,婚姻生活(相對於浪漫愛情),中年(相對於青年或老年化)。我試圖通過注入那些外國元素來振興日本詩歌。那時,我還用戲劇化的獨白來寫,用別人的聲音來言說。總而言之,我正在探索一種新形式的抒情詩,這種詩可以擺脫自我或公開自己。我認為這與我一直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寫作有關。也許我正試圖透過潛入日本國民的集體無意識,來彌補自己不在日本。」

探索新式抒情詩,擺脫自我或公開自己

最近康祐對創作過程和方式更感興趣,他正在探索散文與詩歌的混合方式,這方式早巳出現於日本歷史悠久的詩歌雜誌和詩歌故事裡。他說﹕「我最近的『小說』《前列腺詩歌日記》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名字先聲奪人,私密及怪異,期待呀。

後記

訪談前搜集資料,發現四元康祐的臉書頁經常貼文介紹香港局勢,感覺著地。康祐說過他是「現實的詩人」,討厭詩人被認為超然物外。有次他在訪談之後寫道﹕「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我真的很沮喪地看到香港的當前局勢,尤其是昨天(10月1日)。我向街上的所有人致以誠摯的祝福,為他們的安全和自由祈禱。」在另一封電郵,他寫道﹕「我不僅支持香港,還有支持所有人的未來,包括我的孩子,都有賴香港。」

他在臉書上寫了兩首日文詩歌送給香港青年,感激。我徵得他同意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他很高興。太好了!康祐還主動提出由他譯成英文,再由我中譯。

〈給香港的年青人〉之一

我詫異習近平
深夜醒來
想及香港

或許他不會
覺得怎麼樣
一如大象的腳
踐在玫瑰荊棘上。

兩個被捕的逆權人士
像我的兒子與女兒,
男的鋸齒頭,女的黑長髮。

日本政府
肯定會繼續「謹慎地觀望情況」
他方的自由不會為他們帶來太多選票

前宗主
忙於趕上它自己的分離爭戰
受一件稱為民主的東西所困擾

不似1938年的南京
或者1968年的布拉格
2019年的香港是此時此地,
我們所有人的手都沾染了它的血。
拋棄他們無異於
出賣我們未來的兒女。
除了祈禱
我們可以做什麼?
詩歌如此令人沮喪!

〈給香港的年青人〉之二

在不同的情況下,
本來可以是奇觀,
本來可以很美麗
街道、廟宇和人們
被染成藍色。

如果你不知就裡,
你會覺得恐怖
所有臉孔都隱藏在面罩後面。
你也許以為他們是膽小鬼
或極權主義的遊行。

但事實並非如此
全世界的人(甚至連一頭熊)都知道。
那藍色
是自由流下的血。
那面罩
是自由的堡壘。

那些在濃霧中哭泣的人
是地球上最美麗的城市裡
最勇敢的人。

而事實是﹕他們正在為我們
而戰。

(中文翻譯﹕麥慰宗)

康祐有次在電郵末尾給我寫上﹕「好好照顧自己,堅持下去」,我的眼睛馬上模糊起來。慕尼克、大阪、費城、廣島、香港⋯⋯世界其實沒有距離。